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卷中,犹太人的身影曾多次出现。虽然现代中国并未正式识别犹太人作为独立民族,但历史上确有犹太社群在中国生活并留下深刻印记。最著名的当属开封犹太人,他们自北宋时期(约公元10世纪)便定居中原,逐渐融入当地社会。
开封犹太社群曾建有会堂,保留希伯来文经卷,并维持着独特的宗教习俗。明清时期,这些犹太后裔通过科举入仕者不在少数,但在长期与汉族通婚和文化交融中,其宗教特征逐渐淡化。如今开封仍有部分居民保留犹太后裔身份认同,但已完全融入中国社会生活。
近代上海则成为塞法迪犹太人和阿什肯纳兹犹太人的重要避难所。二战期间,上海接纳了近3万名逃避纳粹迫害的欧洲犹太人,虹口区曾形成完整的犹太社区,现存摩西会堂等历史建筑见证这段历史。这些犹太难民战后大多移居他国,但上海仍保留着丰富的犹太文化记忆。
当代中国社会对犹太文化保持开放态度,北京、上海等城市现有活跃的外籍犹太社团,定期举办文化活动和宗教仪式。政府还修缮保护了开封犹太会堂遗址等历史遗迹,将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举措既是对历史记忆的保存,也体现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