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埃隆·马斯克旗下的Neuralink公司研发的脑机接口技术引发了广泛关注。这项前沿科技是否真能让盲人"看见"世界?本文将探讨其原理、现状与挑战。
脑机接口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植入式电极直接读取或刺激大脑神经活动。对于视觉功能受损的患者,技术路线大致分为两种:一是绕过受损的视神经,将摄像头信号直接转化为大脑可识别的电脉冲;二是通过刺激视觉皮层产生光幻视。2021年Neuralink展示的猴子用"意念"玩乒乓游戏,证明了运动皮层信号解码的可行性。
目前国际上已有部分突破性进展。2022年西班牙团队通过植入视皮层电极,让全盲15年的女性识别出字母和物体轮廓。但这类技术仍存在明显局限:分辨率仅约60像素,相当于透过吸管看世界;且需要开颅手术植入电极阵列,存在感染风险。马斯克提出的"神经蕾丝"方案虽承诺微创植入,但尚未获得人体试验数据。
技术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信号精度问题,人眼视网膜包含1.2亿个感光细胞,而当前最先进电极仅能放置数千个接触点;其次是大脑可塑性差异,先天失明者与后天失明者的视觉皮层处理机制完全不同;最后是长期植入的生物相容性,电极周围的胶质细胞增生会导致信号衰减。
伦理争议同样不容忽视。脑机接口可能改变使用者的认知方式,哲学家称之为"认知渗透"问题。当人工信号与真实感知的界限模糊时,如何定义"看见"?此外,高昂的治疗费用可能造成技术鸿沟。据估算,整套系统成本可能超过20万美元。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这项技术仍给视障群体带来曙光。未来五年,随着柔性电极和无线传输技术的发展,或许能实现"视觉假体"的小型化。马斯克预测2027年前完成首例人类视觉修复试验,但学界普遍认为商业应用还需至少十年。对于4000万全球盲人群体而言,这或许将是改写命运的技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