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领域,埃隆·马斯克再次成为焦点。他创立的xAI公司正式推出名为Grok的大语言模型,目标直指OpenAI的ChatGPT和谷歌的Bard等主流AI产品。Grok的命名源自科幻小说《异乡异客》,意为“深刻理解”,体现了马斯克对AI本质的追求——不仅要回答问题,更要理解人类意图背后的逻辑。
与其他AI模型不同,Grok被深度整合至X平台(原Twitter),可实时访问该平台的海量数据流。这一设计使其具备独特的时效性优势,能够捕捉社交媒体上的最新趋势和突发事件。马斯克在发布会上强调,Grok将坚持“最大程度寻求真相”的原则,即便答案可能令人不适——这显然是对其他AI审查机制的公开挑战。
技术层面,Grok-1模型采用混合专家架构(MoE),在基准测试中表现超越GPT-3.5。其特色功能包括“叛逆模式”,当用户输入特定指令时,模型会给出更尖锐、少过滤的回应。不过测试者也发现,Grok在复杂逻辑推理和长文本生成方面仍落后于GPT-4,特别是在处理非英语内容时准确度明显下降。
争议随之而来。欧洲监管机构已对Grok的数据来源提出质疑,认为其未经许可抓取X平台用户数据可能违反GDPR。伦理学家则警告,未经严格价值观对齐的AI可能放大网络极端言论。对此xAI回应称,Grok仍在持续迭代,最终版本将包含更完善的内容过滤系统。
马斯克将Grok定位为“好奇心引擎”,而非传统数字助手。在X平台订阅制背景下,Grok成为Premium+会员的专属服务,这种商业化路径与开源社区期望形成鲜明对比。随着Grok逐步开放API,一场关于AI透明度、数据主权与技术伦理的新辩论正在全球科技界掀起。